用户 | 搜小说

隨園詩話 卷八(1/2)

袁枚/ 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自动滚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諷世語最蘊藉者,某《遊》雲:“地溼莎青雨後天,桃花紅近竹林邊。遊人本是農桑客,記得深要種田。”《詠桑》雲:“采采東風葉滿籃,禦寒功已在蠶。世間多少閒花草,無補生民亦自慚。”《雨中作》雲:“布被裝棉夢黯然,曉看遙岫鎖輕煙。蹇驢儘管當風馬,也有香泥溼錦韉。”二西崖先生雲:“詩話作而詩亡。”餘嘗不解其說,後讀《漁隱叢話》,而嘆宋人之詩可存,宋人之話可廢也。皮光業詩云:“行人折柳和輕絮,飛燕含泥帶落花。”詩佳矣。裴光約訾之曰:“柳當有絮,燕或無泥。”唐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佳矣。歐公譏其夜半無鐘聲。作詩話者,又歷舉其夜半之鐘,以證實之。如此論詩,使人夭閼靈,斷機括;豈非“詩話作而詩亡”哉?或贊杜詩之妙。一經生曰:“‘濁醪誰造汝?一醉散千愁。’酒是杜康所造;而杜甫不知;安得謂之詩人哉?”痴人說夢,勢必至此。

三天長詩人陳燭門進士,名以剛。餘宰江寧,蒙其過訪。餘愛買書,而官廨甚小,都堆簽押處;故贈詩云:“六朝山立簾鉤外,萬卷書橫簿領中。”即姚武功“印朱沾墨研,戶籍雜經書”之意。

四有箍桶匠老矣,其子時時凍餒之。子又生孫,老人愛孫,常抱於懷。人笑其痴。老人雲:“曾記當年養我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憑他餓,莫遣孫兒餓我兒!”此詩用意深厚,較之“因子不孝,抱孫圖報仇”者,更進一層。

五詩讖從古有之。宋徽宗《詠金芝生》詩,曰:“定知金帝來為主,不待風便發生。”已兆靖康之禍。後蜀主孟昶《題桃符貼寢官》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後太祖滅蜀,遣呂餘慶知成都。王陽明擒宸濠,勒石廬山,有“嘉靖我邦國”五字。亡何,世宗即位,國號嘉靖。揚州城內有康山,俗傳康對山曾讀書其處,故名。康熙間,朱竹坨遊康山,有“有約江到”之句。今康山主人穎長方伯,修葺其地,極一時之盛;姓江,名:亦一奇矣!

六乾隆初,江西有四子:楊、汪、趙、蔣是也。趙山南早夭,詩失傳。汪輦雲名軔,少孤貧,為人執炊。有句雲:“積晦雲疑鬥,新晴草焚。”楊子載名墾,才最高,與蔣心餘相抗。其先本雲南土司,改籍江西。五言云:“山鬼常聯臂,溪虹倏現身。”

“早霞隨上,敗葉擁行。”

“有客嫌庭仄,無書覺晝長。”七言云:“寒星滅見漁火,小雨無聲添落花。”

“欄邊花草牛羊路,寺里人家杵臼聲。”

“客少長留不鳴雁,睡酣翻喜失晨雞。”七又有何在田者,《偶成》雲:“月借光成半面,雨收雲氣泛餘絲。”《郊外》雲:“野徑無人問,隨牛自得村。”

“近市原非隱,能詩豈是才。”

“樵室薪為榻,漁舟網作帆。”皆可傳之句也。甲辰三月,餘赴東,過南昌;心餘病風,口不能言,猶以左手書此數聯。

八心餘手持詩集廿卷,向餘雲:“知遍海內,作序只託隨園。”餘其意,臨別涕下。其子知讓見贈五古,灑灑千言,合少陵、香山而一之,篇什太長,故未抄錄。與餘論古尤合,又贈三律,有句雲:“公所讀書人亦讀,不如公處只聰明。”心餘書舍,有揚州汪端光孝廉贈句雲:“置酒好招鄉父老,解衣平揖漢公卿。”汪字劍潭,少年玉貌,佳句如:“水定漁燈出,風驕戍鼓沉。”

“路長行應獨,舟小買宜雙。”

“月明又是無邊水,半照行人半照魚。”皆有別趣。

九魚門《哭董東亭》雲:“然疑未定先拋淚,月都真旋得書。”雲松《哭韓廷宣》雲:“久客不歸無異死,故人入夢尚如生。”十廬州守備徐椒林,每到金陵,與餘款洽。在滿洲城,《夜飲》詩云:“為恃將軍司鎖鑰,幾番痛飲月沉西。”一十一士大夫宦成之後,讀破萬卷,往往幼時所習之“四書”、“五經”都不省記。癸未召試時,吳竹嶼、程魚門、嚴冬友諸公畢集隨園。餘偶言及“四書”有韻者,如《孟子》“師行而糧食”一段廣五人背至“方命民”之下,都不省記。冬友自撰一句足之,彼此疑其不類,急翻書看,乃“飲食若”四字也。一座大笑。外甥王家駿有句雲:“因留僧話通偈,為課兒功舊書。”甥多佳句。如:“乍見波微白,方知月驟明。”

“一編如好友,宜近不宜疏。”

“衣因亂疊痕常縐,書為頻翻卷不齊。”

“宿雲似幕能遮月,細雨如煙不損花。”

“停足恰逢曾識寺,入門先問舊僧。”

“曲引急歸遠港,微刪密葉顯新花。”

“伏枕苦無好句,描詩容易做詩難。”皆有放翁風味。

一十二錢文端公,庚午典江西試。寫榜吏陳巨儒,須鬢如雪,求公贈手跡為榮;自陳年七十,手寫文武試三十二榜。公贈詩云:“桂籍憑伊腕力傳,白頭從事地行仙。自言作吏中書省,曾侍朱衣四十年。”十月,複寫武榜,解首則其孫騰蛟也。名初唱,掀髯一笑,筆墮於地。中丞阿公喜極,遣牙校馳箋,索藩司彭公家屏贈詩。彭方有劇務,幕中客擬數首,不稱公意。遣吏飛馬請蔣苕生來。蔣方與友飲酒肆;戀不肯行。吏敦促至再,扶鞭上馬,比至,則促召之使已四輩矣。彭公遽起,告以中丞索詩之使,立馬簷下。蔣笑曰:“某不知公有此急也。”濡筆立題一絕雲:“榜頭題處笑開眉,六十年來鬢若絲。官燭兩行人第一,夜闌回憶抱孫時。”彭公得詩狂喜,復酌苕生,送輕紗四端。苕生太夫人鍾氏,名令嘉,晚號甘荼老人;生心餘,四歲,即斷竹絲作波磔,教之識字。嘗登太行山雲:“絕磴馬蕭蕭,群峰氣勢驕。蒼雲橫上黨,寒滿中條。極目河如帶,攔車雲未消。龍門劃諸水,禹力萬年昭。”乙酉歲,心餘奉母出都,畫《歸舟安穩圖》,一時名公卿,題滿卷中。尹文端公謂餘曰:“此卷中無佳作,惟太夫人自題七章,陸健男太史四首,足傳也。”惜未抄錄。

一十三尹文端公和餘“飛”字韻雲:“鳥入青雲倦亦飛。”至再三,唏噓不已,想見當局者求退之難。古漁有句雲;“未遊五嶽心雖切,便到重霄劫又多。”一十四尹文端公督兩江時,愛才如命。宛平王發桂以主簿派管行宮,有句雲:“愧我衙官無一事,宮門持帚掃閒花。”公見而大喜,即超遷貳尹。秀才解中發有句雲:“多讀詩書命亦佳。”公於某扇上見之,即聘作西席。

一十五或問:“李師中將出兵,在韓魏公席上賦詩云:‘歸來不願封侯印,只向君王覓愛卿。’不知所用何典。”餘按:《宋史-王景傳》:“景仕唐,歸晉,高祖厚遇之,問其所。對:‘受恩已厚,無所。’固問之。乃曰:‘臣為小卒,常負胡,從隊長過官侯小師家彈唱,心頗慕之。今得小師為,足矣。’高祖大笑,即以賜之,封楚國夫人。”疑師中即指此事。後蔡攸出兵,指帝座劉妃求賞,其事在後。或雲:“愛卿者,即魏公席上之名。”一十六梅診為文穆公第六子,弱冠時,從張芸墅遊隨園,雲:“隨園耳久,遊歷自今初。買得小山隱,名仍太傅餘。主人能愛客,高士幸攜餘。幽徑入蘿薜,知應世味疏。”又曰:“岸分雙沼水,壁滿一朝詩。”嗚呼!式庵學醇行端,年未五十竟亡,詩多散失矣。

一十七餘幼時《詠史》雲:“若道高皇勝項羽,試將呂后比虞姬。”後見益都王中丞遵坦有句雲:“垓下何必更悲歌,虞兮呂公較若何?”兩意相同。王又有句雲:“亞父不用乃壽終,淮陰枉死未央宮。”意亦新。

一十八馬驌宛斯作《繹史》,敘三代事,極博雅;而詩筆甚清。《池上》雲:“種魚有術尋漁父,斷酒無心學醉翁。”漁洋題其像雲:“今黃山山下路,只餘書帶草青青。”一十九陳古漁雲:“今人不知詩中甘苦,而強作解事者。正如富貴之家,堂上喧鬧,而牆外行人,抵死不知。何也?未入門故也。”宋人《栽竹》詩云:“應築粉牆高百尺,不容門外俗人看。”二十餘遊九華山;青陽沈正侯字倫玉,少年韶秀,延候於五溪,已三矣。見贈雲:“大抵高人能下士,於今童子得瞻師。”又句雲:“風狂折依牆竹,菊萎猶開臥地花。”又,陳明經名芳者,相待於陵陽鎮。呈詩云:“岸曲橋橫草樹萋,書堂佛寺水東西。溪亭映欄干外,九十九峰影盡低。”兩人俱不事科舉,以詠自娛。

二十一詩雖新,似舊才佳。尹似村雲;“看花好似尋良友,得句渾疑是舊詩。”古漁雲:“得句渾疑先輩語,登筵初借少年人。”偶過西湖,見陳莊題壁雲:“一葉蜻蜓似缺瓜,年年蕩槳水雲涯。叉魚鴨嬌無力,笑入南湖摘藕花。”

“蘇小樓頭楊柳風,小姑鬥草語芳叢。阿儂家住胭脂嶺,怪底花枝映紅。”末署“竹嶼”二字:蘇州吳進士泰來也。新安江寺見題壁雲:“昨與鄰舟姊妹逢,香風暖處話從容。低頭怕有漁郎至,不看蓮花只看儂。”

“灘頭漠漠起炊煙,折罷蓮花正暮天。卻怪鴛鴦不解事,偏依依艇並頭眠。”末署“魯鳳藻”三字。

二十二黃莘田落第,賦《無題》雲:“禿尖成冢還成陣,未抵靈犀一點通。”吳竹橋落第,賦《無題》雲:“聞說千金才買笑,紫騮休系莫愁家。”王介祉落第,亦有《無題》雲:“盼得纖兒還蕩子,傳來小婢又夫人。”二十三古漁《路上》詩云:“年來一事真堪笑,只見來船是順風。”戴喻讓雲:“莫羨上風便好,好風也有卸帆時。”榮方伯名柱者,有句雲:“風自橫來無順逆,水當漲處失江湖。”餘則雲:“東窗關後西窗啟,猶喜風無兩面來。”二十四甲子秋,餘遺失詩冊,心鬱郁者一年。古漁雲:“癸巳冬,得詩百篇,懷之訪人,帶寬落地,竟無覓處。乃題雲:‘拈斷髭費苦猜,已拋偏又上心來。關情似與良朋別,撒手如沉拱壁回。薄祭可能分酒脯?孤飛未必出塵埃。多應擲地無聲響,一墮人間便永埋。”’二十五朱竹坨先生詩名蓋世,而自稱本朝第二。故揚州方近雯觀察詩云:“駢體莫輕嗤沈、宋,古音休易許曹、劉。試看前輩詩如此,只負皇朝第二。”商寶意先生雲:“詩品官階兩不高。”前輩之虛心如此。王葑亭御史亦有句雲:“宦情似墨磨常短,詩境如棋著不高。”二十六“莫憑無鬼論,終負託孤心。”何言之沉痛也!

[章节报错] [推荐作品] [更多相关作品]
目录
肉便器 #綠帽(1) 母女花 #姐妹花 #無綠(1) 藥物(1) 偽娘(1) 好文筆 #女性視角 #破處(1) 小馬拉大車 #性奴(1) 快穿(1) 姐妹花 #NTL(1) 母女花 #調教(1) 全家桶 #NTR(1) 目前犯 #熟女(1) 女性視角 #墮落(1) 異世(1) 異國(3) 靈異(1) 好文筆 #監禁(1) 改造 #骨科(1) BE(1) 戀足(3) 異世界 #後宮(1)
大家正在读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私藏小說網 | 
Copyright © 私藏小說網(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