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這種解釋是前人從沒有過的,前賢解老,開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說論,這就為打開老子道的大門設置了障礙。
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道”是老子首創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內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兩方面內容:一、道體(有),即“道之為物”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二、道(無),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的最一般規律。道體、道
不可分離,二者相互對立統一,構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於後一個“道”都是名詞“道路”的意思,但前一個“道”特指聖人之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動詞,為“行走”的意思。
“常道”指沒有體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個“名”是指沿聖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樸”(二十五章);中間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求得”、“佔有”的意思;後面的“名”指功利之名。
“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聖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道。最
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則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原動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體。化生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故“名萬物之母”
“有”屬於物質範疇,而“無”則是和物質概念相對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為具體的物質,那麼,“無”就是具體的物質之所以存在的結構方式、時空關係、運動和變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規律”來概括。
“有”和“無”不可分,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純粹的“有”和純粹的“無”是不存在的,它們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二章)“有”為實,“無”為虛,道體為實,道為虛。彼此陰陽對立,虛實相合,共同構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無的對立統一是現實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把世界的本體看作是神的(無)或者物質的(有),都是主觀片面的、非辯證的。老子的有無論是辯證本體論,即從世界的本體上確立了對立統一規律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
,以觀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是永恆的、至誠的、無私無慾的,我
“觀其妙”就必須“無慾”這是說自我之
須符合道
。無慾:沒有自我外在**。自我外在**即目之**,耳之聲
,口之味
,鼻之嗅
,體之親
和名利之慾。自我**在外,而妙景在內,所以,只有無外慾,才能進入客觀存在的道的境界,體會宇宙之奧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腦透過心靈對微觀世界的直觀
受。這一妙境,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莊子大宗師》)意思是說:這一境界是最適宜的,妙境來不及應接,心笑來不及安排。其實,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說的“極樂世界”、基督所宣揚的“天堂”的境界和穆聖所謂的“天啟”的境界。
有:識道之慾。因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
。徼:是邊際、邊界的意思,這裡是指矛盾的對立層面。
“觀其徼”就是於“觀妙”之中尋求矛盾雙方的本質聯繫,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矛盾的普遍和特殊
即共
和個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
矛盾和非對抗
矛盾等都屬於“觀其徼”的範疇。
“觀其妙”是同一說,面對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條件是“無慾”;“觀其徼”是對立說,面對的是現實世界,前提條件是“有”要想實現人生之“大
”必須從“無慾”入手。只有“無慾”才能進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會。
“無慾”是實現“有”的方式和策略。這裡,“無慾”和“有
”是辯證的。
“無慾”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觀規律、有害於生命的**;“有”是增強符合客觀規律、有利於認識和改造人類命運的**。越是“有
”越具備“無慾”的堅強意志;“無慾”的境界越高,人生價值越大。因為只有體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從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和鬥爭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鬥爭
和同一
。矛盾的同一
和矛盾的鬥爭
是相互連結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矛盾的鬥爭
存在於矛盾的同一
之中,矛盾的同一
包含矛盾的鬥爭
,故說“同出而異名”
“玄”古字為“”是象形字,即對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繪。玄,作為客觀存在,它必然是結構的、秩序的、規則的、運動的,所以,玄還有“旋轉”的含義。在微觀世界,不論是人體基因組,還是電子、質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運動形式存在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明了世界的本體即玄是旋轉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宇宙和人生奧妙、玄機是蘊藏於玄的。把握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是探索和認識人生、社會以及宇宙奧妙的門戶。這是老子的微觀認識論。
首章開宗明義,確立了道的哲學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這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而正確價值觀來源於正確的宇宙觀。要獲得正確的宇宙觀就必須去認識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賦予道的哲學內涵。道是“有”和“無”即物質和規律的統一體,其形態是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玄蘊藏著人生和宇宙奧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官所能認識的,外官所認識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屬於
認識。要把握世界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必須反觀內視,開發悟
認識,前提條件是“無慾”這就關係到認識論的問題。
老子哲學是徹底的自然主義。馬克思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將這二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馬克思的這一自然主義的定義,恰如其分地說明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我們知道,老子把客觀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質稱之為“有”把物質發展變化所依賴的結構、關係、秩序、規則和信息等統稱之為“無”認為有和無不可分,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萬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後的“有無相生”(二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六章),都說明了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係。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有)的,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神(相當於無)的,而自然主義則認為,沒有物質(有)的規律(無),和沒有規律的物質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本的規律,它應當首先體現於宇宙的本原,否則,辯證法也就無從說起。作為辯證法大師的老子正是
據這一辯證本體論來闡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傳統的認識方法是通過人的外部官對現實世界做出反應,如果我們稱這種認識方法為宏觀認識,那麼老子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微觀認識(或稱直覺認識)。微觀認識是不借助人的外觀器官和科學儀器,而是藉助心靈對細胞、原子作直覺思維的認識。天地是大宇宙,細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
1.賤貨吳敏(21G)
5256人在看2.欲與淚之殤(閒魚不翻身)
6897人在看3.韻母攻略(流浪老師)
46864人在看4.高貴的母親(天天)
4196人在看5.嬲(魏喜)
7252人在看6.慾乳浪母(不詳)
6357人在看7.誰的大學不滛蕩(733)
4576人在看8.原神 從西風騎士團開始的後宮調教之旅(冷冷滴楓)
12078人在看9.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曉林)
9906人在看10.高校紅顏的沉淪(dj4000ddr)
8158人在看11.性感的美腿女神改後傳(leerock8090)
22300人在看12.畫皮女友的攻略日常(全)(渡鴉10492)
4880人在看13.美豔誘人的媽媽(非綠版)全(qinqiyan)
7733人在看14.白絲肉便器仙子(楓返)
9206人在看15.我的遲鈍女友小維-外傳篇-淫舞女神(同人擴寫)(plo7777777)
3809人在看16.邊緣物語(父女純愛)(酒滿)
5600人在看17.凰舞瑤池(元尊同人)(蔚藍客運)
5945人在看18.奪取(綠母)(夜無常殤)
8619人在看19.無限之生化崛起(三年又三年)
10978人在看20.我只想安靜的做個苟道中人(精校反和諧加料版)(爆炸小拿鐵)
13366人在看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