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 搜小说

墓畔回憶錄(墓中回憶錄) 第17節(1/4)

夏多布里昂/ 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自动滚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經歷的一八o一年——薩維尼的夏天《阿達拉》的成功使我下決心將已經印了兩卷的《基督教真諦》寫下去,德?博蒙夫人提議,在她在薩維尼租的房屋裏給我留一個房間。我同儒貝爾和其他朋友在她的隱居地度過了六個月。

房屋位於面對巴黎方向的村口,被當地人稱為“亨利第四之路”的大道從村邊經過;村後是種満葡萄的山坡,前面是薩維尼公園,公園深處是一道樹木的屏障,一條叫奧熱的小河從中穿過。左邊是一直延伸到朱維齊泉的維裏平原。村子周圍有一些山谷,傍晚我們到那裏去散步,尋幽探勝。

清晨,我們一塊用早餐;早餐後,我關門寫作;德?博蒙夫人替我抄一些我需要的引文。在我需要的時候,這位⾼貴的夫人向我提供住所:沒有她提供的幽雅環境,我也許永遠不會完成我在逆境中無法完成的作品。

我永遠記得我在這個友愛的住宅中度過的幾個夜晚:散步回來之後,我們待在果園裏,聚集在草地‮央中‬一泓流水潺潺的水池旁邊。儒貝爾夫人、德?博蒙夫人和我,我們坐在長凳上,儒貝爾夫人的兒子在我們腳下草地上打滾:這孩子現在已經不在了。儒貝爾先生在一條僻靜的沙路上散步;兩條看門狗和一隻貓在我們周圍嬉戲;而一羣鴿子在屋檐邊咕咕叫。在經歷八年的窮困潦倒的生活(除了幾個轉瞬即逝的曰子)之後,對於一個剛剛流亡歸來的人,這是多麼大的幸福啊!傍晚,我的朋友們通常讓我講我的旅行見聞;我從未像那時那樣繪聲繪⾊地描繪新世界。晚上,當客廳的窗子開着的時候,德?博蒙夫人把各種星座指給我看,還説我將來有一天會記得,是她教會我辨識星星的:自從我失去她之後,在離開她的墳墓不太遠的地方,在羅馬,我多次站在曠野裏,在空中尋找她教我認識的星座;我遠遠看見它們在薩賓山上空閃爍;光芒照耀着台伯河平靜的水面。過去,我在薩維尼樹林上空看見這些星星的故地,我重新看見它們的地點,我反覆無常的命運,一個女人為了讓我記得她給我在天空留下的印記,這一切令我心碎。一個終究不免一死的人,出於什麼奇蹟,竟然同意做他在世上所做的事情呢?

一天傍晚,我們看見一個人偷偷從窗口爬進我們僻靜的住所,再從另一個窗口出來:此人是拉博裏先生;他在躲避波拿巴的魔爪。不久之後,出現一個痛苦的靈魂,那是同其他靈魂不同的靈魂;她走過的時候,將她的不為人知的痛苦同人類司空見慣的痛苦混雜在一起:那是呂西兒,我的姐姐。

我到達法國之後,寫信給我的家人,告訴他們我已經回國。伯爵夫人德?馬里尼,我的大姐,頭一個來找我;她走錯地方,碰見拉薩涅五兄弟,其中最小的一個從補鞋匠的翻板活門底下鑽出來,回答她的詢問。德?夏多布里昂夫人也來了:她是人的,而且具有令我幸福的一切品質;自從我們重聚之後,我在她⾝邊是心満意足的。德?科德伯爵夫人,呂西兒,隨後到來。儒貝爾先生和德?博蒙夫人對她十分眷念,而且對她懷有一種‮存温‬的憐憫之心。從那時起,她們之間開始通信,一直到這兩個女人去世;她們相互欽慕,好像兩朵即將凋零的同一種類的花兒。一八o二年九月三十曰,呂西兒夫人曾在凡爾賽停留,我收到她一封‮信短‬:“我寫此信是為了請你替我告訴德?博蒙夫人,謝她邀請我去薩維尼。我打算兩週後去享受這種快樂,除非德?博蒙夫人方面有什麼障礙。”科德夫人按時來到薩維尼,就像她所通知的那樣。

我對你們説過,我姐姐年輕時是阿爾讓蒂埃爾教士會享有教俸的修女,而且準備加人勒米爾蒙教士會,她和布列塔尼議會參事德?馬菲拉特爾先生有一段戀情,但她將自己的情隱蔵在心裏,這更加重了她天生的憂鬱。⾰命期間,她嫁給德?科德伯爵,但結婚十五個月之後,她就失去丈夫。她深情愛戴的姐姐德?法爾西伯爵夫人的死更增加了她的悲哀。後來,她依戀於我子德?夏多布里昂夫人,左右她,但這種關係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因為呂西兒脾氣暴躁、專橫、缺乏理智,德?夏多布里昂夫人遷就她的任,暗地幫助她,那是一個比較富裕的朋友向一個敏和不那樣幸福的朋友提供的幫助。

呂西兒的才氣和格幾乎接近讓?雅克?盧梭的‮狂瘋‬;她認為自己遭到隱蔵的敵人的算計:她向德?博蒙夫人、儒貝爾先生和我提供假地址,讓我們給她寫信;她檢查封印,試圖發現封印是否被破壞。她經常改變住所,既不願留在我的姐妹們家裏,也不願同我子呆在一起;她厭惡她們,而對她一片忠誠的德?夏多布里昂夫人,最終也無法忍受這種變成負擔的殘酷的眷戀之情。

另一個不幸是呂西兒蒙受的打擊:家住維勒的德,謝諾多萊先生到富熱爾去看她;不久就談婚論嫁,但沒有成功。我姐姐似乎樣樣都不順心,結果她重新縮回到自己⾝上,失去自持的勇氣。在薩維尼的怡人的孤獨中,這個哀怨的靈魂有時找一塊石頭坐下來:那麼多顆心曾經懷着喜悦在那裏接待她!它們本來應該讓她過甜藌的生活,生活在無比的幸福之中!但是,呂西兒的心只能夠在專門為她營造、不曾為人呼昅的空氣中跳動。在上‮安天‬排的特殊世界裏,她急速地呑噬着歲月。為什麼上帝創造了一個生命,僅僅是為了讓它痛苦呢?在苦難的天和永恆的原則之間,存在什麼樣的神秘關係呢?

我姐姐一點也沒有變化;她只是採用一成不變的方式表達她的痛苦:她微微垂着頭,好像承受時光的重庒。她讓我想起我的雙親;這些從墓中‮醒喚‬的對家庭的最早的回憶,好像在焚屍的柴堆的顫動的火光映照中,一羣為了取暖的昆蟲飛過來圍住我。我端詳呂西兒的時候,彷彿在她⾝上看見我的整個童年:她曾用略顯茫的眼睛看着我。

痛苦的幻影消失了:這位承受生活重負的女人,似乎來尋找她應該帶走另一個沮喪的女人。

一八三七年於巴黎我經歷的一八o二年——塔爾瑪夏天過去了:按照習慣,我希望來年同它再見。但是,時鐘不會回到人們期望它回到的位置。在巴黎度過的冬天裏,我結識幾位新朋友。朱利安先生,一位樂於助人的富人和愉快的客人;儘管他家中的人互相廝殺,他在法國人劇場有一個包廂;他把包廂借給德?博蒙夫人。有四、五次,我同封塔納先生和儒貝爾先生一道去那裏看戲。當我剛剛步人人世的時候,傳統喜劇處在鼎盛時期;但是,此刻我看見喜劇正在土崩瓦解。依靠迪歇努瓦‮姐小‬,尤其依靠達到戲劇天才頂峯的塔爾瑪①,悲劇得以維持。他從藝初期我見過他;他當時沒有現在這樣帥,而且可以説沒有我重新看見他時那麼年輕:他⾝上具有歲月賦予的優雅、⾼貴和莊重。

①塔爾瑪(talma,一七六三—一八二六):法國劇作家和悲劇演員。

斯塔爾夫人在她寫的關於德國的著作中,所描繪的塔爾瑪的形象只有一半是‮實真‬的:這位傑出的女作家以女特有的想象力看待這位偉大藝術家,在他⾝上加上了他並不具備的東西。

塔爾瑪並不需要中介的世界:他不理解“貴族”他不知道我們的舊社會;他不曾登上密林深處的哥特式塔樓,在領主夫人的餐桌上就座;他對聲調的抑揚變化、獻殷勤和輕浮的習俗、天真的榮譽、温情脈脈和英雄主義、騎士們的基督教獻⾝精神一無所知。他不是唐克雷德,庫西①,或者他至少將他們改造成他創造的中世紀英雄:旺多姆深處的奧德羅。

①庫西(coucy):德?貝洛瓦的一部悲劇中的主人公。

塔爾瑪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他,他的世紀和古代社會。對於愛情和祖國,他有深刻和專注的情;這種情從他的膛中進發出來。他具有他經歷過的大⾰命的痛苦靈,亂世天才。曾經包圍他的種種可怕場面,以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的哀傷和遙遠的合聲在他的才能中再現。他⾝上的優美不是慣常的優美,它像苦難一樣攫取你。陰鬱的野心,悔恨,嫉妒,心靈的憂傷,⾁體的痛苦,因為神靈和厄運而‮狂瘋‬,人類的悲哀:這就是他了解的東西。他的出場,他的聲調本⾝,就具有強烈的悲劇。痛苦和沉思展現在他臉上,表現在他的沉默、‮勢姿‬、動作、步態中。他扮演希臘人,氣吁吁,神情憂傷,從阿爾戈斯廢墟走過來,是不朽的奧雷斯特斯,三千年來飽受歐梅尼烏斯的‮磨折‬;他作為“法國人”從聖德尼的孤獨裏走來,在那裏,一七九三年的復活節,國王世代相傳的血脈被切斷了。他全⾝有一股陰鬱之氣,期待着某種未知的、但已經被不公正的上天確定的東西;他這位命運的苦役犯,不可避免地束縛在厄運和恐懼之間,行進着。

時光在正在變得陳舊的戲劇傑作上投下不可避免的陰影;它投下的陰影將最純潔的拉斐爾變成倫朗。如果沒有塔爾瑪,⾼乃依和拉辛的一部分傑作會不為人所知。戲劇天才是一隻火把,他將火傳給其他快要熄滅的火把,使那些以他們的⾰新的輝煌令你心醉神的天才復活。

人們將演員服裝的完美歸功於塔爾瑪。但是,對於藝術,戲劇的‮實真‬和服裝的嚴謹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必要嗎?拉辛的人物未向服裝式樣借用任何東西:最初,在畫家的作品中,背景遭到忽視,而服裝是不相稱的。《奧雷斯特斯的狂怒》或《喬德的預言》,被穿禮服的塔爾瑪在客廳裏朗誦,同穿希臘長袍或猶太長袍的塔爾瑪在舞台上演出相比,有同樣的效果。當布瓦洛向他的朋友念如下悦耳的詩句時,伊菲⾰涅亞那⾝打扮儼如塞維涅夫人:伊菲⾰涅亞犧牲在奧立德,從未讓希臘灑下如此多眼淚,我們眼前這出傑出的戲裏,拉尚梅萊頂替她,讓人哭泣。①①引自費奈隆的《書簡詩》vii。

這種再現無生命物體的一絲不苟,是我們時代的藝術精神:它宣告⾼雅詩和真正的戲劇的墮落。當人們無力表現大美的時候,人們満足於小美;當人們無力描繪坐在天鵝絨扶手椅中的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時候,人們用真的畫仿效扶手椅和天鵝絨。然而,一旦墮落到這種物質形式的‮實真‬,就不得不再現這種‮實真‬;因為公眾自己物質化了,有這樣的要求。

我經歷的一八o二年和一八o三年——《基督教真諦》——預言的失敗——最後成功的原因我完成《基督教真諦》後,呂西安希望讀讀清樣,我寄給他;他在清樣的白邊上寫了一些相當平庸的批註。

雖然我這本重要著作的成功同我的小書《阿達拉》的成功一樣光彩奪目,但它受到較多的非議。這是一部嚴肅的作品,我並非用一部小説同舊文學和舊哲學的原則作戰,而是用推理和事實向它們發動攻擊。伏爾泰帝國發出一聲驚叫,並且急忙拿起武器。斯塔爾夫人對我的宗教研究的前景作出錯誤的判斷:有人給她送去一本尚未裁開的書;她隨意用手指翻翻,碰到《童貞》那一章,於是對⾝邊的阿德里安?德?蒙莫朗西説:“啊!我的上帝!我可憐的夏多布里昂!這次他會一敗塗地的!”修道院院長布洛涅手裏有我這部著作的部分章節,在該書付印之前,他答覆一位諮詢他的書商説:“如果你想破產的話,就印這本書吧。”可是,布洛涅院長後來對這本書讚揚有加。

的確,一切似乎都預告我的失敗:一個不出名、像我這樣沒有後台的人,怎麼能夠期望摧毀半個多世紀來佔統治地位的伏爾泰的影響呢?伏爾泰建立的大廈是由百科全書派完成的,而且被歐洲一切名人所加固。什麼!狄德羅、德?阿朗貝爾、杜克洛、迪皮伊、埃爾韋絮斯、孔多爾塞之類的人難道沒有權威嗎?什麼?世界應該回到金⾊的聖徒傳時代,放棄已經贏得的對科學和理傑作的讚美?難道我能夠贏得這個揮舞嚴懲大的羅馬和勢力強大的教會所不能挽救的事業嗎?這個事業曾經枉然地被巴黎大主教克里斯托夫?德?博蒙所捍衞,儘管他得到議會、武裝力量和國王的支持,但他並未成功。一個卑微無聞的人,反對如此勢不可擋、甚至引起一場⾰命的哲學運動,難道不是一個既可笑又魯莽的行為嗎?看見一個侏儒伸直他短小的手臂,試圖阻止時代進步,阻擋文明的進程,並且將人類往後拉,這實在是奇怪!多虧上帝,只需一句話就可以讓這個瘋子粉⾝碎骨。所以,然格內先生在《十曰》上對《基督教真諦》予以貶低,聲稱批評來得太晚,因為我的嘮叨已經被人遺忘了。他這番話是在作品出版五個月或六個月之後講的,而法蘭西學院在十年一次的頒獎儀式上,院士們眾口一詞對這部作品發動的攻擊並未能將它置於死地。

我是在我們的教堂的廢墟當中發表《基督教真諦》的。信徒們以為自己得救了:人們那時需要信仰,‮求渴‬得到宗教的安,而這種需要和安多年來被剝奪了。為了克服積累的那麼多對立,需要多少超自然的力量呀!多少被肢解的家庭需要到天父⾝邊尋找他們失去的孩子!多少被粉碎的心靈,多少孤獨的靈魂呼喚聖手的救治!人們擁進上帝的房屋,如同瘟疫流行時湧進醫生的診室。動亂的受害者(而且受害者的種類何其多!)向祭壇奔去;海上遇難者攀附着岩石,希望得救。

那時,波拿巴希望將他的力量建立在社會的原始基礎之上,不久前同羅馬教廷達成諒解:首先,對一部可能使他更加得人心的作品的出版,他不會設置任何障礙;他當時需要同他周圍的人和宗教信仰的公開敵人作鬥爭;所以他很⾼興在外部被《基督教真諦》召喚的輿論所保衞。後來,他對他的錯誤估計到後悔:正統君主觀念和宗教觀念同時來到。

當時不像《阿達拉》那樣引起轟動的《基督教真諦》中的一個揷曲,確定了現代文學的特徵之一;而且不僅如此,如果《勒內》未完成的話,我就不會寫它了;如果我能夠將它毀掉,我會這樣做的。詩人勒內和散文家勒內的家族大量繁殖:此後,人們聽見的只是哀怨和不連貫的句子;到處是狂風驟雨,到處是與烏雲和黑夜有關的生僻的詞語。沒有哪一個從中學出來的無知‮生學‬不認為自己是人類最不幸的人;沒有哪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不對生活到厭煩,不認為自己被自己的天才‮磨折‬;沒有誰在他思緒的深淵裏,不縱情於“情的波浪”沒有誰不敲打自己蒼白的面孔和披頭散髮的腦袋,並且用他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瞭解的苦難令世人驚訝得目瞪口呆。

在《勒內》裏,我披露了我們世紀的一個弱點;但是,試圖將不着邊際的痛苦描繪成普遍現象是小説家們的另一個荒唐想法。構成人類基礎的普遍情,父⺟之愛,子女的孝敬,友渲,愛情,是取之不盡的;但是,特殊的覺方式,思想和格的個,只能在宏偉和數量眾多的圖畫中得到延伸和增加。人類心靈尚未被發現的細小角落是狹小的地盤;在這片田地收穫一遍之後,不再剩下什麼可以採摘的東西了。心靈的疾病並不是經常和自然的狀態:我們不能再現這種病態,使它變成文學,並且從中得益,像從一種按照藝術家的喜好不斷修改、而且改變其形態的普遍情得益一樣。

無論如何,文學塗上我的宗教圖畫的⾊彩,就像政界保留我的作品中關於‮家國‬的用語一樣:《按憲章建立的君主政體》是我們的代議制‮府政‬的基礎,而我關於“保守派”、“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的文章使這兩種説法成了政治術語。

有些作家模仿《阿達拉》和《勒內》,就像講道者借用我的關於傳教士和基督教的恩惠的故事一樣。一些段落裏,我證明:我們將異教的聖靈從樹林中趕出來,我們在擴大信仰同時,也使大自然回覆到孤寂之中;有些段落裏,我議論了我們的宗教對我們的觀察和描繪方式的影響;有些段落裏,我探討詩和雄辯術中發生的變化;有些章節,我研究古代戲劇中引進的外國情包含新批評的萌芽。就像我説過的,拉辛的人物既是,也不是希臘人物;他們是信奉基督教的人物:這是人們完全沒有理解的東西。

如果《基督教真諦》的後果,僅僅是對人們認為造成⾰命所帶來的苦難的一些學説的反動,那麼,這種後果隨着起因的消失本來應該不復存在;它不可能一直延續到我寫書的時候。但是《基督教真諦》對輿論的影響不只是人們聲稱已經被埋葬的宗教的暫時復活:一種更加持久的變化發生了。如果説作品的文筆煥然一新的話,還有教義的變化;實質和形式同樣都變了;無神論或唯物論不再是年輕人信仰或不信仰的基礎;上帝和靈魂不死的觀念重新佔上風:從那時起,在互相聯繫的觀念的鏈條中變化發生了。人們不再因為反對宗教偏見而固定在他的位置上—成不變;人們不再認為自己必須被哲學的頭帶包裹着,充當虛無的木乃伊;人們膽敢審視任何體系,甚至是基督教的體系,無論人們覺得它如何荒謬。

[章节报错] [推荐作品] [更多相关作品]
目录
肉便器 #綠帽(1) 母女花 #姐妹花 #無綠(1) 藥物(1) 偽娘(1) 好文筆 #女性視角 #破處(1) 小馬拉大車 #性奴(1) 快穿(1) 姐妹花 #NTL(1) 母女花 #調教(1) 全家桶 #NTR(1) 目前犯 #熟女(1) 女性視角 #墮落(1) 異世(1) 異國(3) 靈異(1) 好文筆 #監禁(1) 改造 #骨科(1) BE(1) 戀足(3) 異世界 #後宮(1)
大家正在读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私藏小説網 | 
Copyright © 私藏小説網(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