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 搜小说

孟子註疏 卷七下離婁章句上(1/2)

趙岐注,孫奭疏/ 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自动滚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失其民之心,則天下畔之,簞食壺漿以武王之師是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得民心,聚其所而與之。爾,近也。勿施行其所惡,使民近,則民心可得矣。)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廣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無王,不可得已。(民之思明君,猶水樂卑下,獸樂廣野,驅之則歸其所樂。獺,犭賓也。,?a"zggdwx/liaozhai/81。html">龍砸病9試浦詈詈夢收擼袢舸艘病l饋⑽湫兄櫻纈蛑擼漵煌酰豢傻靡病#┙裰?a"zggdwx/liaozhai/420。html">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今之諸侯行王道,而不積其德。如至七年病,而卻求三年時艾,當畜之乃可得,以三年時不畜藏之,至七年卒求之,何可得乎?艾可以為灸人病,乾久益善,故以為喻志仁者亦久行之,不行之,則憂辱以陷死亡,桀、紂是也。)《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詩·大雅·桑柔》之篇。淑,善也。載,辭也。胥,相也。刺時君臣何能為善乎?但相與為沉溺之道也。)[疏]“孟子曰桀紂”至“此之謂也”o正義曰:此章指言水趨下,民樂歸仁;桀紂之驅,使就其君;三年之艾,畜而可得;一時仁,猶將沉溺。所以明鑑戒也,是可哀傷也。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至“心也”者,孟子言桀紂失亡天下,是失其民。失其民,乃是失其民之心也。

“得天下有道”至“勿施爾也”者,言人君所以得天下有其道也,得其民,斯為得天下矣;所以得其民有道者,得其民之心,斯為得民矣;所以得其心有道,在民所,而與之聚之,民之所惡,而勿施於民,則近得其民心矣。

“民之歸仁也”至“不可得已”者,言民之歸親於仁人之君,如水之歸就於下,獸之樂趨於廣野矣。故為淵而驅聚其魚而歸之淵者,是獺為之驅矣。為叢木而驅聚其爵而歸之叢者,是鷹為之驅也。為湯王、武王而驅聚其民而歸之湯、武者,是桀與紂也。今夫天下為之君者,有能好行其仁政,則天下之諸侯皆為驅聚其民而歸之,亦如獺為淵驅魚,為叢驅爵者而歸之矣。如此,雖不為王,不可得而不為耳。

“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至“於死亡”者,言今之國君為王者,如七年之病,卒而求討三年之艾草也。苟為已前不積,雖終身而死,亦不得此三年之艾也。若苟不志仁於久,雖終一身憂辱,亦以陷於死亡之地矣。

“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蓋《詩》之《大雅·桑柔》之篇文也。蓋言何能為之善乎,但相與及其沉溺於患難也。孟子所以言此者,時君在於久行其仁,不但為之王然後乃行之耳。o注“獺,犭賓也。,土也”o正義曰:案《釋名》雲:“獺形如貓,居水,食魚者也。”犭賓,獺之屬也。,鷂之屬也,能食鳥雀。o《詩·大雅·桑柔》之篇。o正義曰:此詩蓋芮伯刺厲王之詩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言人尚自暴自棄,何可與有言、有為。)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曠,空。舍,縱。哀,傷也。弗由居是者,是可哀傷也。)[疏]“孟子曰”至“哀哉”正義曰:此章指言曠仁舍義,自暴棄之道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者,孟子言人之有為自暴者,不可與之言議也;有為自棄者,不可與之有所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者,此蓋孟子自解自暴自棄之言也。

“仁,人之安宅也”至“哀哉”者,孟子言仁道乃人之所安之宅舍也,義乃為人之正路也。今有空曠其此宅而不安居之,捨去此正路而不行之者,是可得而哀傷之者也。此孟子所以有是而言於當世也。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邇,近也。道在近,而患人求之遠也。事在易,而患人求之難也。謂不親其親,以事其長,故其事遠而難也。)[疏]正義曰:此章指言親親敬長,近取諸己,則邇而易者也。

“孟子曰”至“天下平”者,孟子言道在近,而人乃求遠,事在易,而人乃求之於難。但人人親愛其所親,敬長其所長,則天下即太平大治矣。親親即仁也,長長即義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悦,弗信於友矣。悦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悦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言人求上之意,先從己始,本之於心,心不正而得人意者,未之有也。)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授人誠善之者,天也,故曰天道。思行其誠以奉天者,人道也。至誠則動金石,不誠則鳥獸不可親狎,故曰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疏]“孟子曰”至“未有能動者也”正義曰:此章指言事上得君,乃可臨民;信友悦親,本在於身:是以曾子三省,大雅矜矜,以誠為貴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者,孟子言居下位而為君上之臣者,而不見獲於上,則民故不可得而治之也。以其上之所以得民者,乃治也。

“獲於上有道”至“不誠其身”者,言獲於上者有其道,如不信於友,則弗獲於上矣,以其君之所以願乎臣者,忠也,如臣弗信於友,則其忠不足稱矣,此所以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其道,如事其親而弗悦其親,則亦弗信於友矣,以其友之所以資於己者仁也,如事親弗悦,則其仁不足稱矣,此所以弗信於友矣。悦親有其道,如反己而不誠,則弗悦於親矣,以其親之所望於己者孝也,如反身不誠,則其孝不足稱矣,此所以不悦於親。誠身有其道,如不能明乎善,則不誠其身矣,以其所謂誠者,亦明乎在我之善而已,如不明其善,則在我之善有所未明,又安知所謂誠?故不明乎善,則不誠其身矣。由此推之,則信於友,是獲於上之道也,悦親是信於友之道也,誠身是悦親之道也,而明乎善者是又誠身之道也。

“是故誠者,天道也。思誠者,人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者,孟子言此故誠者是天授人誠善之者也,是為天之道也;思行其誠以奉天,是為人之道也。然而至誠而有不動者,必無也,故曰未之有也。不至誠而能動之者,亦必無也。故曰未有能動者也。o注“曾子三省,大雅矜矜”o正義曰:《論語》雲:“曾子曰:吾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是曾子三省之事也。大雅矜矜,此蓋荀卿之言然。

孟子曰:“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伯夷讓國,遭紂之世,闢之,隱遁北海之濱,聞文王起興王道“盍歸乎來”歸周也。)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呂望也,亦闢紂世,隱居東海,曰聞西伯養老。二人皆老矣,往歸文王也。)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此二老猶天下之父也,其餘皆天下之子耳。子當隨父,二父往矣,子將安如?言皆歸往也。)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今之諸侯,如有能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間,必足以為政矣。天以七紀,故云七年。文王時難故久,衰周時易故速也。上章言大國五年者,大國地廣人眾,易以行善,故五年足以治也。)[疏]“孟子曰”至“必為政於天下矣”o正義曰:此章指言養老尊賢,國之上務,文王勤之,二老遠至。父來子從,天之順道。七年為政,以勉諸侯,使庶幾行善也。

“孟子曰:伯夷闢紂”至“養老者”孟子言伯夷闢紂之世,乃闢紂而逃遁,居於北海之畔,後聞文王作興而起王道,乃曰:盍歸乎來,歸周也,我聞之西伯善養其耆老者也。

“太公闢紂”至“養老者”孟子又言太公闢紂之亂,而闢居於東海之畔,後聞文王興起,乃曰:盍歸乎來,歸周也,我聞西伯善養其耆老者也。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至“其子焉往”者,言伯夷、太公二老,乃天下之太老也,猶父也,而皆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天下之父既歸之,其為天下之子又焉往,是必皆歸之也。o注“伯夷讓國”至“歸周也”o正義曰:案太史公雲: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後因叩馬諫武王。武平殷亂,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且餓死焉。孔子云“伯夷叔齊,餓於首陽山之下”是也。又云:太公望,東海之上人也,或雲處士,隱海濱。周西伯?a"zggdwx/liaozhai/34。html">新郎校郎幸嘣唬何嵛盼韃停稚蒲希鐐傘!鸌⒃啤疤煲雲嘸停試破吣輟薄!鷲逶唬?a"zggdwx/shangshu。html">《書》雲五紀,曰歲、月、、星,辰、歷數,今雲七紀者,案魯昭公十年《左傳》雲:“天以七紀。”杜注云:二十八宿,四七。是其旨也。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求,孔子弟子冉求。季氏,魯卿季康子。宰,家臣。小子,弟子也。孔子以冉求不能改季氏使從善,為之多斂賦粟,故使弟子鳴鼓以聲其罪,而攻伐責讓之。曰“求非我徒”疾之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罪不容於死。(孔子棄富不仁之君者,況於爭城爭地而殺人滿之乎?此若率土地使食人也,言其罪大,死刑不足以容之。)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闢草萊、任土地者次之。”(孟子言天道重生,戰者殺人,故使善戰者服上刑。上刑,重刑也。連諸侯,合從者也,罪次善戰者。闢草萊,任土地,不務德而富國者,罪次合從連橫之人也。)[疏]“孟子曰求也”至“次之”o正義曰:此章指言聚斂富君,棄於孔子,冉求行之,同聞鳴鼓。以戰殺人,土食人,罪不容死,以為大戮,重人命之至也。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至“攻之可也”者,孟子言冉求為季氏之家臣,不能佐君改於其德,以為治國,而乃聚斂其粟,倍過於他。孔子責之曰:求非我之徒弟也。乃令弟子鳴鼓,以聲其罪而攻之可也。

“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至“罪不容於死”者,孟子言由此冉求賦斂觀之以孔子所攻,則今之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是皆棄之於孔子者也。又況為之強戰?爭地以戰,而殺人至於盈滿其野,爭城以戰,而殺人至於盈滿其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之也,其罪必不容於死。以其罪大,雖死刑不足以容之也。

“故善戰者服上刑”至“任土地者次之”者,孟子又言故善能為陳而戰者,服於上刑。上刑,重刑也。合縱連橫之諸侯,罪次之,以其罪次於善戰之上刑也。務廣開闢草萊,而任土地,不務德者,又次之,以其又次連橫合縱之諸侯者刑也。o注“求,孔子弟子”至“疾之也”o正義曰:案《史記·弟子傳》雲:“冉求字子有。”鄭氏曰:“魯國人。”又案《論語》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安國雲:“冉求為季氏宰,為之急賦税。”鄭注云:“小子,門人也。”雲“季氏,魯卿季康子”者,案《左傳》雲:“季康子,魯卿,季孫肥,諡曰康。”《諡法》曰:“安樂撫民曰康。”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眸子,瞳子也。存人,存在人之善心也。)中正則眸子了焉,中不正則眸子焉。(了,明也。者,濛濛目不明之貌。)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哉!”(,匿也。聽言察目,言正視端,人情可見,安可匿之哉。)[疏]“孟子曰存乎人者”至“人焉哉”o正義曰:此章指言目為神候,之所在,存而察之,善惡不隱,知人之道,斯為審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者,孟子言存在於人者,莫貴乎眸子。眸子,目瞳子也。眸子不能蓋掩人之惡也。

中正則眸子了焉,中不正則眸子焉”者,言人中正而不,則眸子於是乎明。了,明也。中不正,則眸子濛濛而不明。,不明也。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哉”者,言知人之道,但聽其言,觀其眸子明與不明,則人可見,又安可匿之哉?此孟子言知人之道,但觀人之眸子耳。o注“眸,瞳子。了,明。,不明之貌”o正義曰:是皆蒙《釋文》而言之也。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為恭敬者,不侮慢人。為廉儉者,不奪取人。有好侮奪人之君,有貪陵之,恐人不順從其所,安得為恭儉之行也?)“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恭、儉之人,儼然無慾,自取其名,豈可以和聲音笑貌強為之哉。)[疏]“孟子曰恭者”至“為哉”o正義曰:此章指言人君恭儉,率下移風,人臣恭儉,明其廉忠。侮奪之惡,何由幹之,而錯其心。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至“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者,孟子言為之恭儉者,則不侮慢於人,亦不能僭奪於人,蓋以恭敬則不侮,儉約則不奢故也。如有侮奪人之君,惟恐其民不順己之所,安得為恭儉者焉,為之恭儉,又豈可以聲音笑貌為之恭儉哉?言人為恭儉,在心之所存,不在於聲音與其笑貌為之矣。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淳于髡,齊人也。問禮男女不相親授。)孟子曰:“禮也。”(禮不親授。)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髡曰:見嫂溺水,則當以手牽援之否?)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曰:人見嫂溺,不援出,是為豺狼之心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告髡曰:此權也。權者,反經而善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髡曰:今天下之道溺矣,夫子何不援之乎?)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手援天下乎?”(孟子曰:當以道援天下,而道不得行,子使我以手援天下乎?)[疏]“淳于髡曰”至“子手援天下乎”o正義曰:此章指言權時之義,嫂溺援手,君子大行,拯世以道,道之指也。

[章节报错] [推荐作品] [更多相关作品]
目录
肉便器 #綠帽(1) 母女花 #姐妹花 #無綠(1) 藥物(1) 偽娘(1) 好文筆 #女性視角 #破處(1) 小馬拉大車 #性奴(1) 快穿(1) 姐妹花 #NTL(1) 母女花 #調教(1) 全家桶 #NTR(1) 目前犯 #熟女(1) 女性視角 #墮落(1) 異世(1) 異國(3) 靈異(1) 好文筆 #監禁(1) 改造 #骨科(1) BE(1) 戀足(3) 異世界 #後宮(1)
大家正在读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私藏小説網 | 
Copyright © 私藏小説網(2024) 版权所有